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6-13 20:55:50
【精华】语文说课稿范文7篇

【精华】语文说课稿范文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1、 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第一篇课文,被列在“我有一个梦想”单元“经世济民”版块。它的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作用。其次,这篇课文体现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2、 关于本文的先导性知识。

(1) 介绍先秦诸子基本情况:包括生平事迹、后人评价、观点主张,代表作品。

(2) 介绍文中季氏、孔子、冉有、子路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 介绍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见课文后的附录。

(4) 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

3、 布置预习作业: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要求做到一一对应的直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上课质疑。

4、 教学目标:

(1)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5、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6、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二、 教法分析

本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扫清字词障碍,认真朗读课文,借助先导性知识,,理解文中人物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课上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在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本课的教学工作。

三、 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归宿。在本节课中,老师力图教会学生怎样质疑难点字句、怎样背诵文言文、怎样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四、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 检查朗读

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3、 检查译文

检查译文主要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全部采用学生互答,学生答不出来的教师点拨。文言文翻译凡是能采用直译的一定采用直译,这一条作为师生的共识提出来。

这节课,学生设计的主要问题有:

(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

(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

(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6)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

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文言文重点知识。

4、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每段内容采用教师先提问内容要点,再按要点提示进行背诵的方式进行。

第一段,本段写了几个内容,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介绍背景:伐颛臾,冉季向孔子禀告消息:有事于颛臾,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二段,冉有的托词是什么,孔子引用那些话,引用那些比喻反驳冉有?(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盲人的比喻,引用管理物品的比喻进行反驳。)

第三段,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分析完每段的内容要点后,按照屏幕上的提示指导背诵。最后,再按照教师给出的三字词语背诵全文。(词语见下)

伐颛臾——见孔子——尔是过——东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尔言过——谁之过——近于费——子孙忧——君子疾——丘也闻——不患寡——不患贫——修文德——由与求——不能来——不能守——动干戈——季孙忧——在萧墙

之后,教师检查背诵: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最后指出:背诵课文,方法很多,例如:朱熹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对于每一位同学,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交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

5、 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

提问: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归纳总结: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 ……此处隐藏9175个字……力。

4、尝试简单的诗歌创作。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三、说教学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四、说教法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中,我将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的发挥与施展才能的空间。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三)、自主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在让学生理解了象征手法的运用后让学生自主探究。

五、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学生可采用“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说”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诗歌表达的情感的体会。“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引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写”仿照诗歌的形式,创作同一类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自己觉得合理添加的诗节。

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老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告别童年”,请同学们读一遍;再读——谈谈感受;接着轻轻地读“告别童年”,说出你的感受(轻轻地读,仿佛无比留恋,童年往事一一浮现。童年是一副画,每张画的内容都不一样,无所不有;童年是一首歌,旋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再大声地读出来,你的感受又是什么?(自豪的、满是憧憬)。

师小结:是啊,我们就要告别童年,成为少年了。我们的双手变得有力,思想逐步成熟,尽管路上会有风雨飘摇,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上路了!

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带着感情,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歌,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随手做批注。

谈谈你的认识和收获。(发言自由不限)

小结:现代诗的特点——形式是自由的,内涵是开放的。只要心有所感,谁都可以进行诗歌创作。

2、默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

学生通过朗读知道

第一节: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是上路了;

第二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

第三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要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注:学生有可能按着小节顺序逐一解读,但也有可能打乱顺序,需灵活处理。学生提出第几小节,当随机学习第几小节。)

(1)一小节

美美地读,优美流畅、充满诗意地朗读。可排序读,指名读等。同时指出“刚刚露出那嫩嫩的芽尖儿,

刚刚染上那一抹淡淡的粉红,

刚刚才捡到一张很小的邮票,”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在诗歌中用得非常普遍。指名读,提问:在这一句中,这些事物象征着什么呢?(我们稚嫩的人生之旅,我们才刚刚起步的人生之路。)启发:除此之外,还有相应的事物也能代表我们人生的刚起步。

用表演法理解“哦,不管大人们怎么说,”

老师可以和同学配合表演一下:早晨,要上学了,临走时,妈妈会说些什么?你怎样回答?(体会

让学生接着体会下一句:“反正我们是上路了,一步一步地上路了。”应该读出什么感情?(自豪、骄傲、摆脱了束缚的快乐……)

理解完了诗歌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词语的意思,读出句子的感情色彩。指名读,让学生点评。

最后齐读第一小节。在最后一句运用轮读的方法激发情感,“反正我们是上路了,一步一步地上路了——上路了——上路了!”

(2)学习第二小节

生思考: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些地方?划出来,做上批注。

学生自由读,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批注。

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师引导:结合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谈谈对这一小节中象征手法的理解。

引导学生自由谈论,当你遭遇打击、困难时,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会怎么样去处理?

(3)、学习第三小节

承接学生的满怀豪情,引读第三小节。

提出“前面有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这句,教师指出:这句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让学生结合小资料进行理解。(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金孔雀:象征事业的成功;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调的生活。)

“那一条条被我们用脚踏出来的路,才是我们每个人留在这世上的真正姓名。”谈谈自己的理解。师总结:所谓的真姓名,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不虚度年华,不浪费光阴,是脚踏实地做高尚的事,做有价值的事!

师让学生从这小节中找到一个关键词语。(走下去)

师:人生之路,你准备怎样走下去?

让学生按照“人生之路,寻找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人生之路,昂首阔步脚踏实地走下去;人生之路,无怨无悔高尚地走下去;……”的形式说一说。

师:说得真好!说得人心情激荡,说得人斗志昂扬!让我们痛痛快快地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吧!

全班集体朗读最后一小节。

(三)回顾全文,创作诗歌

请学生大胆地仿写“告别童年”的小诗,朗读、赏析。

《【精华】语文说课稿范文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