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比大小》教案

时间:2024-06-13 21:28:07
《比大小》教案集锦15篇

《比大小》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大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大小》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 ……此处隐藏11557个字……(蝴蝶、树、花朵、草莓、鱼)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青蛙)谁来啦?今天小青蛙要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你们欢迎吗?

2、看小青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呀?(出示皮球)

二、观察初步认识、感知大与小

1、 有几个皮球呢?(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带来几个呢?哪个大呢?哪个小呢?(学说大球、小球)

2、 谁会用手势做一做大球的样子?那小球的样子可以怎么做呢?(一起学一学)

3、 游戏大与小。师:大球。幼:边说边做动作。(教师说的速度由慢到快)

4、 比大小

(1) 老师和幼儿比大小手,谁的大?谁的小?

(2) 小朋友和爸爸、妈妈比一比手、鞋、衣服,看看谁的大/谁的小?(亲子同乐)

(3) 幼儿自由交流。

(4) 邀请幼儿在大家面前讲一讲。

师:你是和谁比的?比了什么?谁的大呢?谁的小呢/

(5) 游戏《拍手、跺脚》(亲子同乐)

师:“大手拍”(家长拍三下),小手拍(幼儿拍三下)小手大手一起拍(家长幼儿一起拍)

跺脚的方法同上。

5、 找大与小

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

(金鱼、蝴蝶、树、箩筐、……)

三、游戏。

1、《吹泡泡》。(亲子同乐)

幼儿和爸妈一起游戏,“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幼儿和爸妈慢慢的往后退。“吹成小泡泡”时,一起往前走。

2、摘苹果。

师:小朋友真聪明,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老师这里还有什么?(出示苹果树图片)这是什么树呀?树上结满了什么样的苹果?红红的苹果有大有小,想不想摘几个带回去呀?

师:但要按要求摘,假如摘错了就不能带回去,摘对了才能带回去呀 ,摘到的可以存在爸妈那里。

3、幼儿按要求摘。

《比大小》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图数一数、写一写,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三种动物的数量:大象(2)只,大熊猫(5)只,小鹿(3)只

3.学生展示各自写的数字,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说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

二、探究新知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讲“小猴吃水果”的故事(同时课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学生思考并回答(够或者不够),教师适时出示课件揭示课题:比大小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有1只小猴,就有1个桃,有3只小猴也有3个桃,小猴和桃的数量同样多,我们就说3等于3,这个符号叫等号.(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五、布置作业

第17页,做一做。

第19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比多少

3=33>2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教学反思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旧知,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说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在这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最后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比大小》教案15

数学活动:

给“大大”与“小小”送礼物

活动目标:

1、通过送礼物等游戏的方式,认识大小标记及其特征。

2、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大小。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小标记图片、大小娃娃各一

2、各类大小不同的物品:幼儿人手一份、教师处若干

3、一把大椅子和一把小椅子、大小娃娃家

活动过程:

1、导入。“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个游戏。我说‘请起立’,你就说‘我起立’;我说‘请坐下’,你就说‘我坐下’,试试看好吗?”

2、“今天,有两位客人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

1出示大娃娃。“这是大大,我们拍拍大大,对它说句话好吗?”(大大你好!大大我喜欢你!大大欢迎你!)“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大大力气大、大大是个大胖子、大大要吃大蛋糕’…”(加上动作)

2出示小娃娃。“这是小小,我们也和小小打个招呼好吗?”(小小你好!小小我请你喝水!小小我跟你玩!)“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小小力气小、小小不锻炼、小小吃小面包’…”

3、游戏:给大大、小小坐椅子。

“这儿有两把椅子,看看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把大、一把小)“我请大大和小小坐椅子,谁来帮助它们?”

小结:

大大坐大椅子,小小坐小椅子。

4、幼儿送礼物

要求:

幼儿能在目测比较出礼物的大小后,将对应的送给客人,并能讲一句话。

(1) 教师提供,个别幼儿进行。

1相同的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相同的三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3从许多同类的东西中(每类3---4个)找出大小不同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 每个幼儿将自己小篮里的礼物送给大大和小小。

(3) 将大大小小送回相应的家,幼儿在娃娃家游戏。

《《比大小》教案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