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马说教案

时间:2024-06-13 21:23:16
马说教案范文合集9篇

马说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说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教学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构思。

2、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语言。

3、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马说》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主要学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⑴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见( )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 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 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背诵全文

2、课文学习指导

⑴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⑵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⑶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 )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⑷ 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全文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奴隶人(食马者) 不知马 害了马

(辛辣嘲讽) (愤怒谴责)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 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马说教案 篇2

一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 ……此处隐藏12309个字……>

检查学生可前预习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二)学生准备

1、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标出重读的字词。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3、查找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马说》,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会答:《爱莲说》、《捕蛇者说》

2、请同学们回顾以往的知识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说说千里马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更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3、简介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学,二十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等仕途。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旱荒,曾上疏请宽免徭赋,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几乎处死,被贬潮州(今广东潮阳)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后转为吏部侍郎,卒于官。谥号“文”唐世称韩文公、韩吏部,也因其郡望为昌黎,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顺畅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请一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停顿、语气。

(三)再读课文,通晓其意。

1、和同桌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文中的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1)、重点实词

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喻指人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

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鞭子打;道,规律,方法。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通“才”,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鸣叫;通,通晓。

执策而临之:执,拿着;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

(2)一字多义

能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副词,能够

食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子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舒缓语气,无实意

而 而伯乐不常有 可是、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却、可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 表修饰关系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推测语气

(3)通加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才能。

(4)古今异义字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 有时 今 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 古 马鞭子 今 常指“政策、决策”

(四)三读课文,把握精髓。

1、师范读句子,让学生比较差异,说说那种读法好,并说明原因。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 全文主旨,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明确:这是作者对千里马可悲遭遇的描绘,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岂能千里也?

明确: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可食马者却恰恰“不知”这一点,作者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再用“安求岂能千里也” 将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饱含对愚蠢、荒唐的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

2、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师生共同品味文中主旨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主旨。

(作者写千里马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有着和千里马一样的遭遇)

作者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将食马者比作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将伯乐比作圣明的君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和根本原因,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埋没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四)课堂检测

1、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表面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这篇文章采用 托物寓意 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10、《马说》一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五)如何做一个人才?

作为学生成为“伯乐”的机会不多,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千里马”,在我们遇到伯乐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设置此问题是为了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为成为人才做准备:聪慧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抓住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果你的才华未被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

《马说教案范文合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