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师说教案

时间:2024-06-13 20:56:36
师说教案模板合集7篇

师说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一、基础积累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无长无少( )择师而教之( )句读( )或不焉( )不耻相师(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其可怪也欤( )郯子( )苌弘( )老聃( )李蟠( )六艺经传( )以贻之( )

2、句读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二、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学者 古: 今: 所以 古: 今: 从而 古: 今:

众人 古: 今 不必 古: 今: 小学 古: 今:

(2)一词多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师道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或师焉,或不焉。

吾从而师之

(3)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或师焉

不耻相师

吾从而师之

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4)通假字

受业 或不焉

(5)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不拘于时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研读课文

1、教师的职责是什么?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2、我们为什么从师呢?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

3、第二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的论证?

4、以孔子为例,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5、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呢?

师说教案 篇2

一、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

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

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4.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5.教师范读课文。

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7.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9.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1.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2.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3.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4.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5.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

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

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

6.连贯背诵全段。

7.默写全段。

第三课时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让学生归纳总结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方 ……此处隐藏25307个字……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七、本文语言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旦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九)与《捕蛇者说》比较,指出它们运用的对比手法有什么不同?(讨论)

从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种人进行并列对比的,而《捕蛇者说》是用一种情况反复对比:1.以剧毒之蛇与愿以捕蛇抵赋的人之多相比;2.以蒋氏一家三代的遭遇与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3.以蒋氏一岁犯死者两次,其余时间则熙熙而乐,与乡人每天担惊受怕相比。

八本课小结。

九布置作业。

师说教案 篇7

【作者及背景】

作者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他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中可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这种不怕时人耻笑,敢于反抗流俗不良风气,批驳错误观点,建立新的师道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关于题目】

“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是议论体裁的一种。

“师说”——即“说师”,解释为“说说(议议)有关老师的问题”。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特色讲解】

1、对比论证,正误分明。本文第二段写得很精彩,运用的三组对比:

(1)纵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犹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而耻学于师。

(2)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大遗。

(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通过这三组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而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引用论证,无可辩驳。本文第三段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比前文笼统的说“古之圣人”更加可信,而且用封建社会的圣人证明“学必有师”“有道即师”,这就把论敌置于无可争辩的地步。

3、看似闲笔,实为论据。本文最后一段,寥寥数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说明写作缘起,实际上远非如此,韩愈是借对李蟠的夸赞:“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来再一次证明“学必有师”的重要性。

4、语言表达,气势飞动。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对下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益:更。辄:就。犯:冒犯。

B.暇:空闲。挈挈:孤独。而东:到东边去。

C.仆:我。恒:常。幸:庆幸。

D.被:披。已:已经。吾子:我的儿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

B.愈以是得狂名。

C.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

D.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3.对“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仅(我)会遭到(世俗)责怪,也会因此使你受到非议。

B.不仅我会病的,你也会病的。

C.不仅见到他会生病,也会见到你病的。

D.不仅仅(他)会遭到(世俗)责怪,你也会遭到责怪。

【答案讲解】

1.D 2.A B 3.A

《师说教案模板合集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